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sup>▲

来源:科技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多向转变,因此,加强对该战略的宏观解读与把握,将新时代医学本科人才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多向转变,因此,加强对该战略的宏观解读与把握,将新时代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理清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与方向,对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和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思想。为落实这一重要思想,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健康中国建设”写入报告,将其上升至国家健康战略规划高度,要求在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中全面贯彻,全方位开展。 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健康事业统筹规划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通过“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重点层面的战略建设,建立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人人共享健康,缩小健康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医学本科人才作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在推行健康中国战略中起到强大的人才支柱作用,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是新时代建设健康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分析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教育实施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国家健康战略体系,形成现代化高等医学教育新局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化重塑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医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将医学知识、医疗服务技能和医师职业素质达到所预设的标准。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适应性、发展性、动态性等特征,可以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医药市场动态、国际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变化进行调整,以满足国家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储备需要、国民对高质量健康资源的获取需要,以及对人类多发疾病结构变化的研究需要,避免因对外界反应的惰性带来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危机。新时代下,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健康产业孵化孕育出的心理保健师、母婴护理师、健康管理咨询师、中医养生师等新型健康管理职业迫使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多维化、梯级化、过程化重塑。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脱离了同质性躯壳,能够根据办学层次、办学地域、办学规模及新兴专业发展情况设置培养目标,以此突出办学特色、树立行业竞争优势,但与健康中国战略所提出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在大多数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要素中缺少“复合型”理念的表述,例如某大学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杰出的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这些目标要素的表述集中在能力框架和职业地位层次上,没有对“复合型”医学人才所涉及到的专业结构、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进行表达,忽视了“复合型”的哲学意义和内涵价值。其次,培养目标的时代性特征不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涉及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全科医学等多个新领域,但当前的培养目标普遍缺少对新型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诉求,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沉浸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的设计与表达上,没有及时捕捉现代医学对医学本科人才的新要求、新定位。最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各二级培养单位的分目标协同度不高,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连通性较差,难以做到医教两个领域的广泛协同[2]。因此,健康中国战略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化重塑的契机,调整内部要素关系,紧跟新型健康产业的发展,增强不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色,构建弹性互通的三级目标体系,完善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将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内容。 1.2 人才培养资源的供需化配置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影响着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事业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受到院校办学特色和市场发展需求的双重制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提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的新要求,将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逐步由行政力量主导向行业市场需求主导转变,达到以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需求来调节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高等教育大扩招,我国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已从1998年的5.8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58万人,呈现出培养总量充足,但结构化调控不均衡的现象[3]。一方面,2020年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市场需求量约13万人,但2012年毕业本科生总量已达到18万人,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局面[3];而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工作,2020年我国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需进行规培,但规培单位的承接人数少于每年应参与规培的总人数,2017年的差额在1.25倍左右,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4]。健康中国战略是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资源的一次再调节、再分配,涉及到教师、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经费等多种培养资源再配置的问题,应把供需化配置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影响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杠杆,利用好医教协同、区域协调两个平台,强化医学本科新专业认证,完成老旧专业淘汰工作,平衡东西部医学院校本科招生规模差异,适度增加有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西部院校本科招生数量,加强“5+3”一体化医学院校在中西部地区的分配力度,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侧重增加“5+3”一体化(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的招生规模[5]。建立规培实际招录与计划招录动态比例数据库,根据每年的医学本科生总量调整和增设规培基地,到2020年满足所有医学本科生的规培需求。 1.3 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构化调节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总部署,医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应按照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的新格局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能够服务健康新动能、保健新行业、卫体新职业的结构化本科专业机制。医学门类下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等11个本科一级学科(专业大类),其中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的院校最多,而开设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如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智能医学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等新型本科医学专业的院校较少,设置及审批工作推进较慢,这与我国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卫生事业体系有一定关系[6]。健康中国战略就是针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递进式改造,以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为核心,旨在培育健康管理、休闲健身、医养结合、医疗服务等国民健康保障新产业,打造推进国计民生的新动能。在培育健康产业的过程中,一大批急需的本科人才需要通过多元化健康专业来培养,因此,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要进行规模化的结构性调整。一是协同健康中国战略所涉及的多个领域,组建跨学科整合专业,将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生态学、医技创新等专业相衔接,促使基础性医学教育内容与现代中国健康问题相融合;二是加强紧缺型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加大力度培育全科医学专业、儿科学专业、智能医学专业、数字医学专业、康复专业、老年保健专业、中医临床专业等新型医学专业;三是加快老旧专业的淘汰和重组,结合“5+3”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社区医生培育等项目,对部分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转型重塑,加快新型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建立校内新专业认证机制,提高新专业招生规模和质量,为健康服务行业所需的人才提供专业保障。 2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方式更加普及,健康服务水平更加提高,健康产业更加繁荣,健康更加公平。为达到这“六个更加”,医学本科教育需开启高速学习、分享教育、跨界整合等未来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贯穿云计算、增强现实、智能终端、智能化学习等智能技术,培养出具有整合思想、全科技能、智慧发展的新型医学本科人才。 2.1 具备多领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医学本科人才 大数据浸润的医学教育时代下,医学教学所执行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方式在强信息量衍生的环境中日渐式微,医学生接受医学系统教育的途径随着信息释放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大数据医学教育更强调发挥本科生个性化学习能力,使知识合成、情感表达以及元认知调动成为未来医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在智能技术推进医学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时代转变中,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必须得到实质性的强化,以此来应对未来我国极为复杂多变的卫生健康环境,包括慢性疾病的长期威胁、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医疗资源的多元需求等。而与普通自适应学习不同的是,医学生的自适应学习为多领域整合式的自适应学习,即医学生要学会组织适合自己的独立学习系统,而这一系统是向生态、环境、卫生、康复等多领域开放的[7],在数据移动教学技术的支撑下,医学生以自适应合力改善自身认知结构,提高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适应力。 2.2 具备主动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的医学本科人才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非医疗健康干预”的理念,这是建立以预防为中心的新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主动治疗与被动治疗相结合。当前医学教育侧重于被动治疗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这类医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往往通过外源的方式,即以药物、手术、理疗、心理咨询等方法来调整失去生理(或心理)平衡的机体,且被动治疗也产生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耐药性等,致使患者机体的生物功能紊乱、体内菌群失调等,因此,在医学治疗形式转变的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治疗能力的医学生就变得尤为重要[8]。主动治疗是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进行的以自主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局部医学教育向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推进,医学生在系统性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患病部位治疗的方案与手段,同时还要学习和设计患者全身的辅助治疗方法。主动治疗本身也有健康保健的意义,医学生应从疾病治疗期间的知识学习向预防保健的单元前移,从研究疾病本身向研究疾病预防与健康干预兼顾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开发主动治疗技术。 2.3 具备全科素养与扎根精神的医学本科人才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全科医生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家庭医疗的需求。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更高期望,指出要全方位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及高品质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并强化全科医生队伍的执业素质及专业水平[9]。因而,大力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未来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考生认为全科医生辛苦,专业技术不精,而回避投考该专业,但我国全科医生缺口量较大,未来医学事业的根基也是这些具备扎根精神的全科医生,因此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学专业,形成知识储备—实战教学—全程实习—认证考核为一体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面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全科医学生应具备6种核心能力:基层保健管理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能力、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服务能力、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能力和全面提供整体服务能力[10],其中人才培养内涵要求医学生要理解健康的含义,找到最适宜的个性化诊疗方式,并依据患者就诊的特定情况采集最佳临床证据,利用团队协作的平台,开展临床团队、辅助科室及其他服务统筹规划合作,竭力为每个患者的健康、快乐和康复服务。而“健康中国2030”战略要求全科医生在关注患者全部医疗需求的同时,也成为能改变个人、家庭及其社区的医生、咨询师、倡导者和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型医生[11]。 综上,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健康战略规划,对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医学本科人才作为国民健康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柱,需要协同健康中国战略的规划和进程,通过不断调节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具备多领域自适应学习能力、主动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全科素养与扎根精神的医学本科人才,以全面契合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求,推进我国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9-11-05].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6. [3] 华 颖.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意义、当前形势与推进关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5-111. [4] 申曙光,马颖颖.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论纲[J].改革,2018(4),17-26. [5] 汪 玲.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7(2):25-31. [6] 方鹏骞,闵锐.新常态下的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卫生,2016(3):65-67. [7] 李 玲,江 宇.推进健康中国需要一场根本变革[J].经济导刊,2016(10):48-53. [8] 魏 慧.未来医学的宗旨与21个亮点[J].未来与发展,2010(5):6-10. [9] 李玲,傅虹桥,胡钰曦.从国家治理视角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1):5-8. [10] 佚 名.贯彻全科理念 践行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0. [11] 富 弁.转化医学视角下医院临床科巧复合巧人才磋养的巧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7.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高度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多向转变,因此,加强对该战略的宏观解读与把握,将新时代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理清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与方向,对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和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思想。为落实这一重要思想,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健康中国建设”写入报告,将其上升至国家健康战略规划高度,要求在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中全面贯彻,全方位开展。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健康事业统筹规划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通过“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重点层面的战略建设,建立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人人共享健康,缩小健康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医学本科人才作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在推行健康中国战略中起到强大的人才支柱作用,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源保障,是新时代建设健康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分析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本科教育实施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国家健康战略体系,形成现代化高等医学教育新局面。1.1 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化重塑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医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将医学知识、医疗服务技能和医师职业素质达到所预设的标准。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适应性、发展性、动态性等特征,可以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医药市场动态、国际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变化进行调整,以满足国家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储备需要、国民对高质量健康资源的获取需要,以及对人类多发疾病结构变化的研究需要,避免因对外界反应的惰性带来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危机。新时代下,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健康产业孵化孕育出的心理保健师、母婴护理师、健康管理咨询师、中医养生师等新型健康管理职业迫使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多维化、梯级化、过程化重塑。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脱离了同质性躯壳,能够根据办学层次、办学地域、办学规模及新兴专业发展情况设置培养目标,以此突出办学特色、树立行业竞争优势,但与健康中国战略所提出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在大多数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组成要素中缺少“复合型”理念的表述,例如某大学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杰出的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这些目标要素的表述集中在能力框架和职业地位层次上,没有对“复合型”医学人才所涉及到的专业结构、非智力因素、培养过程进行表达,忽视了“复合型”的哲学意义和内涵价值。其次,培养目标的时代性特征不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涉及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全科医学等多个新领域,但当前的培养目标普遍缺少对新型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诉求,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沉浸在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的设计与表达上,没有及时捕捉现代医学对医学本科人才的新要求、新定位。最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各二级培养单位的分目标协同度不高,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连通性较差,难以做到医教两个领域的广泛协同[2]。因此,健康中国战略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化重塑的契机,调整内部要素关系,紧跟新型健康产业的发展,增强不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色,构建弹性互通的三级目标体系,完善培养目标的具体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将是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内容。1.2 人才培养资源的供需化配置 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影响着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事业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受到院校办学特色和市场发展需求的双重制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提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的新要求,将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逐步由行政力量主导向行业市场需求主导转变,达到以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需求来调节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高等教育大扩招,我国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已从1998年的5.8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58万人,呈现出培养总量充足,但结构化调控不均衡的现象[3]。一方面,2020年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市场需求量约13万人,但2012年毕业本科生总量已达到18万人,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局面[3];而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工作,2020年我国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需进行规培,但规培单位的承接人数少于每年应参与规培的总人数,2017年的差额在1.25倍左右,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4]。健康中国战略是对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资源的一次再调节、再分配,涉及到教师、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经费等多种培养资源再配置的问题,应把供需化配置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影响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杠杆,利用好医教协同、区域协调两个平台,强化医学本科新专业认证,完成老旧专业淘汰工作,平衡东西部医学院校本科招生规模差异,适度增加有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西部院校本科招生数量,加强“5+3”一体化医学院校在中西部地区的分配力度,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侧重增加“5+3”一体化(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的招生规模[5]。建立规培实际招录与计划招录动态比例数据库,根据每年的医学本科生总量调整和增设规培基地,到2020年满足所有医学本科生的规培需求。1.3 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构化调节 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总部署,医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应按照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的新格局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能够服务健康新动能、保健新行业、卫体新职业的结构化本科专业机制。医学门类下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等11个本科一级学科(专业大类),其中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的院校最多,而开设健康管理相关专业如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智能医学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等新型本科医学专业的院校较少,设置及审批工作推进较慢,这与我国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卫生事业体系有一定关系[6]。健康中国战略就是针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递进式改造,以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为核心,旨在培育健康管理、休闲健身、医养结合、医疗服务等国民健康保障新产业,打造推进国计民生的新动能。在培育健康产业的过程中,一大批急需的本科人才需要通过多元化健康专业来培养,因此,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要进行规模化的结构性调整。一是协同健康中国战略所涉及的多个领域,组建跨学科整合专业,将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生态学、医技创新等专业相衔接,促使基础性医学教育内容与现代中国健康问题相融合;二是加强紧缺型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加大力度培育全科医学专业、儿科学专业、智能医学专业、数字医学专业、康复专业、老年保健专业、中医临床专业等新型医学专业;三是加快老旧专业的淘汰和重组,结合“5+3”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社区医生培育等项目,对部分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转型重塑,加快新型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建立校内新专业认证机制,提高新专业招生规模和质量,为健康服务行业所需的人才提供专业保障。2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型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方式更加普及,健康服务水平更加提高,健康产业更加繁荣,健康更加公平。为达到这“六个更加”,医学本科教育需开启高速学习、分享教育、跨界整合等未来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贯穿云计算、增强现实、智能终端、智能化学习等智能技术,培养出具有整合思想、全科技能、智慧发展的新型医学本科人才。2.1 具备多领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医学本科人才 大数据浸润的医学教育时代下,医学教学所执行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方式在强信息量衍生的环境中日渐式微,医学生接受医学系统教育的途径随着信息释放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大数据医学教育更强调发挥本科生个性化学习能力,使知识合成、情感表达以及元认知调动成为未来医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在智能技术推进医学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时代转变中,学生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必须得到实质性的强化,以此来应对未来我国极为复杂多变的卫生健康环境,包括慢性疾病的长期威胁、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医疗资源的多元需求等。而与普通自适应学习不同的是,医学生的自适应学习为多领域整合式的自适应学习,即医学生要学会组织适合自己的独立学习系统,而这一系统是向生态、环境、卫生、康复等多领域开放的[7],在数据移动教学技术的支撑下,医学生以自适应合力改善自身认知结构,提高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适应力。2.2 具备主动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的医学本科人才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非医疗健康干预”的理念,这是建立以预防为中心的新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主动治疗与被动治疗相结合。当前医学教育侧重于被动治疗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这类医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往往通过外源的方式,即以药物、手术、理疗、心理咨询等方法来调整失去生理(或心理)平衡的机体,且被动治疗也产生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耐药性等,致使患者机体的生物功能紊乱、体内菌群失调等,因此,在医学治疗形式转变的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治疗能力的医学生就变得尤为重要[8]。主动治疗是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进行的以自主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局部医学教育向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推进,医学生在系统性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患病部位治疗的方案与手段,同时还要学习和设计患者全身的辅助治疗方法。主动治疗本身也有健康保健的意义,医学生应从疾病治疗期间的知识学习向预防保健的单元前移,从研究疾病本身向研究疾病预防与健康干预兼顾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开发主动治疗技术。2.3 具备全科素养与扎根精神的医学本科人才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全科医生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家庭医疗的需求。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更高期望,指出要全方位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及高品质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并强化全科医生队伍的执业素质及专业水平[9]。因而,大力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未来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考生认为全科医生辛苦,专业技术不精,而回避投考该专业,但我国全科医生缺口量较大,未来医学事业的根基也是这些具备扎根精神的全科医生,因此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学专业,形成知识储备—实战教学—全程实习—认证考核为一体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面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全科医学生应具备6种核心能力:基层保健管理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能力、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服务能力、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能力和全面提供整体服务能力[10],其中人才培养内涵要求医学生要理解健康的含义,找到最适宜的个性化诊疗方式,并依据患者就诊的特定情况采集最佳临床证据,利用团队协作的平台,开展临床团队、辅助科室及其他服务统筹规划合作,竭力为每个患者的健康、快乐和康复服务。而“健康中国2030”战略要求全科医生在关注患者全部医疗需求的同时,也成为能改变个人、家庭及其社区的医生、咨询师、倡导者和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型医生[11]。综上,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健康战略规划,对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医学本科人才作为国民健康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人力支柱,需要协同健康中国战略的规划和进程,通过不断调节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具备多领域自适应学习能力、主动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全科素养与扎根精神的医学本科人才,以全面契合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求,推进我国健康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参 考 文 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9-11-05].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6.[3] 华 颖.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意义、当前形势与推进关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5-111.[4] 申曙光,马颖颖.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论纲[J].改革,2018(4),17-26.[5] 汪 玲.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7(2):25-31.[6] 方鹏骞,闵锐.新常态下的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卫生,2016(3):65-67.[7] 李 玲,江 宇.推进健康中国需要一场根本变革[J].经济导刊,2016(10):48-53.[8] 魏 慧.未来医学的宗旨与21个亮点[J].未来与发展,2010(5):6-10.[9] 李玲,傅虹桥,胡钰曦.从国家治理视角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1):5-8.[10] 佚 名.贯彻全科理念 践行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0.[11] 富 弁.转化医学视角下医院临床科巧复合巧人才磋养的巧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7.

文章来源:《科技风》 网址: http://www.kjfzz.cn/qikandaodu/2020/0529/334.html



上一篇: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下一篇:多维度感思 提高科技类英语阅读效果

科技风投稿 | 科技风编辑部| 科技风版面费 | 科技风论文发表 | 科技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技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